小笠原伸一(左)与本刊记者合影
MC:VAIO3.0提出之后,整个公司对于VAIO的设计部门有没有再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说家庭用户新的应用体验、软硬件的结合方面。
小笠原伸一:其实刚才所说的转轴的设计和独立键盘也是包含在新的VAIO3.0里面的,作为一个规范会贯穿于很多型号设计中。在“Lifestyle”这样具有更多个人风格方面的型号中,我们会增强色彩的多样化和质感的多样化,同时从用户角度考虑在实现个性化方面做文章。
MC:从1996年推出“VAIO”之后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多个系列。这种频繁的系列更迭在某一方面会不会认为是对消费者的困扰?第二个问题,以前的设计给人感觉有很多的创意,似乎是用之不尽的,而且每一个系列推出来之后都会彻底推翻以前的设计,相当于重新做了一个机型。但是现在”通用设计”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小笠原伸一:首先,这10年以来我们在设计方面做了各种挑战、各种创新,其实对自身而言,每一次新的型号都是对旧有型号的挑战。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探索不同的“功能美”和“酷”的感觉。我们推出新的VIOA3.0品牌概念之后,觉得有必要在积累的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关键设计要素,并将它传承下去。但是,并不会因为这样而减少变化,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改变,特别是在时尚的机型上,将会做得更加开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MC:小笠原先生自己作为设计师,您认为哪些重要元素可以让人感觉有时尚感或者是您刚才说的“酷”的感觉?您自己希望运用的一些元素是哪些?
小笠原伸一:VAIO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就是“功能美”,在能够很完美地实现它的功能的前提下,配合色彩和质感,再加入一些流行因素,同时产品要体现出设计师的想法,这样才是真正“酷”的感觉。如果说单纯的表层感觉,应该说在VAIO这个产品里面是不存在,也很难继续下去。
MC:您在设计过程中,哪一种电脑能诠释您的设计思路?后一个问题,您推崇哪一类创意大师?
小笠原伸一:应该说我自己并不是属于任何流派的,但是我觉得这两方面都有可取之处。它们的存在都有各自的意义。从电子产品来说,像VAIO这样的产品,需要把复杂的科技用简单的设计表现出来,其实在这两种流派里面都能获得灵感。也有一些功能是必须要通过复杂的设计才能呈现出来的,这就不能一味地从简,真正的设计应该比较灵活。因为没有一种流派是适合于所有产品和所有型号。
现在VAIO设计的一些产品里面,夏季新品“Z”系列是一个特别好的代表,非常明确地表达了 “功能美”这个概念。各种强劲的功能放在一起,又做得比较小巧,还体现一种美感,这是一个很典型的VAIO杰作。
MC:像工业设计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特色,在小笠原先生看来,您觉得这个特色应该是什么样的?到目前为止,IT界电子工业的设计始终在走一个超前的、未来化、概念化的东西。在您看来这种“功能美”未来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您认为未来10年这种设计应该是一种会是什么感觉?
小笠原伸一:如果用一些关健词来表示VAIO的设计特色,“功能美”肯定是一个关键词,然后是创造个性风格,功能和个性都能得到体现。从回流这个角度说,这里面有一个不同的地方,以电脑举例,电子产品会不断地有技术进化,会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是服装界难以出现的情况。所以它的变化不断地往一个更新的方向或者是大家想象不到的地方发展:例如硬盘变成了闪存;另外,原本存在电脑上的一些东西,现在不需要放在电脑上了,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你手里的东西可能越来越小,但却能够做出更多的事情。不断地寻求新的“功能美”,这是在做工业设计中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地方。
MC:刚才我听了小笠原先生的回答,他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自己推崇或者是自己喜欢和欣赏的创意大师?
小笠原伸一:以前我对汽车特别感兴趣,汽车也是一种很好地表现了“功能美”的例子,把这种技术的东西用很美感的风格表现出来,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东西。
大约在10年前,英国的一家造车公司运用“F1”的概念造出了一个运动跑车,我特别崇拜那个车的设计师。因为在10年前,它把当时先进的技术整合在这部车工业造型中,他们的工业设计师包括车的产品工程师,其设计理念都是非常值得学习。
MC:在小笠原先生的生活中,有哪些生活方式影响到了你的设计?有没有一些可以和我们分享的好玩事?
小笠原伸一:大家都知道原宿,其实这里有很多时尚元素在你的周围。我经常到这些地方散步,去感受现代的要素,感受现代的潮流,然后往这方面走,从这里面得到一些灵感。在日常的生活中,同样有一些可以关注的东西,比如说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在我的生活中也会有意识增强环保方面的习惯,比如带着自己的包去超市买东西。有了这些意识之后,思路就会发生改变,看似和产品没什么关系的东西在设计方面可以去掉一部分,那么在设计中产品对信息的表现就会更简洁。作为生活中的一个有心人,可以发现很多的灵感帮助你开始设计。
MC:您对索尼VAIO的设计是怎么沉淀下来的?因为很多年前有一个挑战,有些公司拼命地想去模仿索尼,当时不管是开专卖店还是走设计路线,表面化的东西学索尼学得非常像,但是后失败,也没有成功。想问问索尼这种文化是怎么沉淀下来的?第二个问题,现在中国的IT产品厂商其实很看中产品设计,但是目前处在很低级的模仿阶段,对于同样是东亚文化系的国家来说,您对于中国的产品设计理念沉淀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笠原伸一:首先,索尼不仅是VAIO,从索尼一开始做收音机的时候,从一开始成立到整个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都在努力地做自己的东西,不去模仿别人的东西。一开始我们的创始人提出的品牌哲学理念就提到了,就是不做一样的事情。因为如果你和别人做一样的事情是很难超越别人的。这个精神也在VAIO里面得到了体现。虽然从创业之初到现在,我们觉得创新和文化有很多形式上的变化,但是在精神上面不会有根本的变化。
对于中国设计的建议。其实日本也有一段时期在向欧美学习,学了很多东西,可能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学习更多一些,设计方面的学习也多少会有一些。但关键是你可以学习一些要素,不能完全照搬地学习。因为如果你去学表面,就会永远地学表面,你必须要学它的思路和想法以及它里面的精神,然后尊重它的结果,不要完全照搬别人的东西,只有建立尊重别人的设计习惯,才能更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想法。而时间长了以后别人也会尊重你的设计,也会感觉这个设计里面有你自己的东西存在,所以这需要遵循一定的定律。这是一个小小的建议。
MC:我有一个问题。如果说苹果是西方设计的代表,索尼是东方设计的代表,那么您认为这两种产品或者是这两种设计大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可以用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来说,这两种产品或者是这两种设计有什么区别?
小笠原伸一:首先如果用词语来表达的话,大家也会认同苹果这样的欧美设计风格,还是以简单和创意特点为主。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索尼的设计特点,可能“挑战”这样的词比较适合,特别是做很多难的创作和不同的创作的时候需要很多的挑战,需要把很多不同的技术运用到里面。
MC:93年505系列出来,04年X505系列出来,到07年TZ又回归到505那种经典的转轴式设计,从04年到07年这三年一片空白,是什么契机让小笠原先生从07年开始又回归到经典转轴的设计?第二个问题,“通用设计”现在只在VAIO上体现了,以后会不会在索尼其他的产品线上也会推出类似的功能?
小笠原伸一:前几年,在设计方面的其他地方做了各种尝试。在整个的型号设计里面,如果用转轴设计就比较困难,屏幕要做得更大一点,下面的机身要平衡,要保持得更好一点,否则的话会显得设计不是很协调。在新一季的产品里面还是努力实现各种转轴的功能,在各种设计上做了调整,使得这个转轴功能呈现在新的产品里面,所以我们觉得这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打算继续把它发扬下去。
MC:你们是在什么时候选择了这两个元素作为索尼设计的DNA?另外,因为VAIO历史上有非常众多的设计,为什么只选择了这两个元素作为索尼设计评定的标准?第三个问题是参与评定的人有哪些?
小笠原伸一:决定“通用设计”是在去年年初的时候。我们也感觉到了市场上对于时尚的追求越来越多,更多的厂商推出一些时尚机型,类似于戴尔、惠普这些厂商都推出了不错的设计,也让我们感觉到需要对自己的设计有一个总结,希望我们的设计有更明确的特征,让大家能够一眼了解到我们的不同。这是决定我们“通用设计”的标准。
在回顾了这些年的产品之后,发现一开始的505的转轴设计,比较明确地让人一眼能够看到,平时经常用手抓这个地方、经常的开关都会接触它,同时它也是人和电脑接触多的地方,所以把它作为一个关键的设计要素保留下去。
MC:我这里有四个称谓:艺术大师、创意大师、产品设计大师、工业设计大师。您认为这四个称谓里面哪个更符合您现在的工作?如果这四个称谓都不是,您觉得合适、希望别人称呼您的称谓是什么?创意、艺术、产品、经验。
小笠原伸一:因为我想涵盖更多的东西在里面,所以还是觉得工业设计师更加符合我。
MC:很多设计师在做一个东西的时候会提醒或者是寻找自己设计灵感的来源。我想知道小笠原先生不仅在做VAIO,在做索尼其他工业产品上取得灵感的来源是否和您周围的生活环境有关吗?或者是您喜欢从某些特定的地方获得灵感的来源?
小笠原伸一:其实在生活里面有很多可以获取灵感的东西,只不过大家没有注意到,或者注意到了没有深入地挖掘。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人的感受性,你能够从一个小东西上感受到什么,比如说我去买一个餐具,这个餐具上面的设计或者是组合给我带来了一种灵感,我可以运用到电脑上。其实里面有很多共通的东西,只不过惯性思维会阻碍你的这种感受性。再一个就是不要完全被自己的工作所拘束,不要局限在工作的思考范围中,更广地接受各种新的想法、新的设计。从另外的角度想东西往往可以带来一些预想不到的灵感和设计。
MC:小笠原先生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这些年设计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或者是您认为有趣的一件事?
小笠原伸一:我觉得印象非常深的、非常有意思、非常宝贵的一个经验就是PSP的设计。PSP是我负责设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家知道PSP里面有非常强劲的内核,也是索尼一个非常独特的产品。能够负责这样一个全新的设计,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好的经验。我之前是负责设计PDA的,当时这款设计里面的芯片同样由生产PSP的这家工厂负责,我当时去的时候,负责PSP的人看到这个产品之后,说PSP的外观设计也要让设计PDA的人去设计,于是就找到了我,所以运气也不错,同时对我个人而言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MC:在您设计的产品中,您认为在商业上成功的产品是哪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设计在其中究竟占了多少的因素?您设计的产品里面,其中可能有您很满意的,但是在商业上是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小笠原伸一:举个例子,有一个C1的产品,第一次在笔记本电脑里面装了摄像头。这是全球首创的。我是负责这个产品里面的设计,包括第二代、第三代,整整三代都是我设计的。我觉得这个设计使电脑的可能性有了扩展,在电脑里面可以做更多的功能,里面也体现了各种功能的美感,所以这个产品是我觉得特别成功的,应该说在商业上也是一个很成功的型号。
谈到我在设计方面觉得非常好,但是在商业上没有取得成功的产品就是PDA。这个产品里面其实包含了很多我积累的设计经验,体现了很多我的设计理念,包括便携性的设计、在功能上怎么用才会方便,在这些方面积累了很高的功能,这个产品上市之后,至少在日本引起了一些话题,大家都觉得特别有意思。但是可惜整个市场在缩小,后来索尼也决定退出这个市场。所以这是至今还觉得比较遗憾的产品。
MC:既然小笠原先生喜欢车,那我拿车做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日本车把更多的设计用在看得见、很容易感受得到的豪华、舒适的地方,它的设计理念很受消费市场的欢迎;德国车的设计更多地注重内涵、运动性、技术以及内部看不见、摸不到的、很不容易感受到的地方。从您的感受来看,您更喜欢日本车还是德国车?如果延展到消费电子领域,您希望您设计的产品更像是日本车还是德国车?
小笠原伸一:应该说作为一个车的爱好者,这两种车我都是非常喜欢。我个人特别喜欢性能强的。这样的车一般是德国车,当然日本一些高端的车性能也是很强。但现在有一个潮流是环保,比如说我现在特别欣赏的车是混合动力车。我觉得这种车是非常好的方向,不是单纯地沉溺于把引擎提高到多少,而是考虑整个车的表现,各种要素都是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考虑。
MC:根据您的经验,您觉得什么元素能够代表中国或者是代表中国设计感觉?会不会有一些元素可以用在产品设计参考?您认为在未来的5年电脑的外观和形态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小笠原伸一:中国的元素用两句话来说是很难。但是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的市场可以有更加本土化的设计,比如说我们这次Z系列里面板上的雕花设计,可以用激光做出来,像中国的一些元素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表现。所以这里面有很多可能性。预测5年后的电脑会变成什么样子?可能会有一些很大的变化,但是具体会往哪个方向变化还很难凭空想象,这里面牵涉到很多软件和操作平台的发展,甚至涉及网络的发展,这些都可能会改变电脑的使用方式,使用方式将会决定它以的具体形态。总而言之,设计要根据用户的操作界面而发生改变。
MC:如果说小笠原先生是一个园丁,一个园丁非常平凡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呢?
解释:园丁在日语里面叫做师匠,通常指以前我们讲的师傅、工匠,但是这个工匠是比较高层的意思。
小笠原伸一:早上冲一个澡是很重要的。我一边冲澡,一边刮胡子,一边会想一些事情,例如之前的设计在什么地方停住了,这个设计如何修改一下,同事与我说什么会有效的改变设计。像这样一些问题,往往是在这个时候思考和得到解决。除了日常生活就是上班,以前我都是坐摩托车上班,去年才开始慢慢地改坐电车上班。近为了提高时间效率,又有一段时间坐新干线。
到了公司以后,会随便检查一下各个负责人所负责项目的进展,给他们一些建议,如何做新的东西。然后到创意和设计中心的开一些相关会议。基本上一天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开会,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提建议,进行指导,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是自己思考的时间。
MC: VAIO今年发生了转变,从”影音互动到”到”影音智合”这种品牌内涵的转变对于设计专业来讲,从设计思路到设计过程有哪些影响?有什么需要考虑和解决的?另外,VAIO这个产品系列越来越多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有不同特色的产品,如果再开发新的细分市场,关于用户的界定其实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说年龄、性别,或者是使用环境,作为设计团队来讲,你们怎么样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去描述用户和做产品的开发?
小笠原伸一:具体细分原则,牵涉到了企业机密的问题,不方便回答。但我们有一套独特的定义人群的方法,不是单纯从年龄层面进行区分的。不仅是VAIO,整个索尼公司都在运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已经把它工具化,不仅是在索尼日本,在市场方面也是用这个细分方法做市场营销,通过这个统一的做法,把产品更多地推广到市场中。